首页 成都股票按周配资 在线股票配资流程 炒股杠杆平台查找

在线股票配资流程

你的位置:成都股票按周配资_在线股票配资流程_炒股杠杆平台查找 > 在线股票配资流程 > 股票中的配资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历史故事:青花釉里红瓷仓

股票中的配资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历史故事:青花釉里红瓷仓

发布日期:2025-02-24 22:58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股票中的配资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历史故事:青花釉里红瓷仓

展开剩余88%

惊世出土:田野里的国宝初现

1974 年的一个普通日子,江西景德镇的农田里,一位农民正像往常一样辛勤劳作。他的锄头一下又一下地翻着土,突然,“哐当” 一声,锄头像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。农民停下动作,好奇地扒开泥土,一个圆形的深坑逐渐显露出来,而坑中的一件瓷器建筑更是让他眼前一亮。这件瓷器造型独特,雕工精美,农民虽不懂文物,但也觉得它十分好看,便将其小心翼翼地拿回家,放在了柜子上,当作一件别致的摆件。他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无意间发现的,竟是一件举世无双的珍宝 —— 青花釉里红瓷仓。

时光悄然流转,5 年后的 1979 年,江西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乡下,开展文物征集与保护知识的宣讲工作,同时积极搜寻遗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 。当他们走进这位农民的家中时,那件摆放在柜子上的瓷器建筑瞬间吸引了工作人员的目光。凭借着专业的素养和敏锐的直觉,工作人员意识到这件瓷器极不寻常,很可能是一件国宝级文物。随后,工作人员与农民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协商,向他讲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。最终,农民欣然同意,将这件珍贵的文物送到了江西省博物馆,让它有机会在更专业的环境中得到妥善的保护与研究。

独特造型:重檐庑殿顶的非凡之作

走进江西省博物馆,站在青花釉里红瓷仓前,仿若能穿越时空,目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。这件瓷仓通高 29.5 厘米,横宽 20.5 厘米 ,为亭式重檐,整体采用重檐庑殿顶楼阁式仿木结构,尽显华贵绚丽。

从建筑格局来看,它面阔三间,中间开阔,次间较窄,进深为三进,中跨较大,前后较小。仓身共有 8 根立柱,中间的主柱粗壮有力,宛如坚实的守护者,稳稳地支撑着整个建筑;两边的侧柱则相对纤细,却也不失精巧。主柱之间紧密相连,形成了封闭的空间;而主柱与侧柱、侧柱之间则完全敞开,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,又增添了通透之感。楼阁分为上下两层,楼面高低错落,充满层次感。侧楼约为主楼高度的一半,檐面大致与主楼地面平齐,独特的设计让人乍看之下以为是两层,实则暗藏玄机,实为三层,彰显了古人独特的建筑智慧。二楼面上的立柱独立而起,并非底层柱子的简单延续,这使得二楼中部自然内收,形成了三间一进的布局,前后敞开,侧面封闭,布局精巧合理。

在建筑的细节之处,更能领略到古人的匠心独运。中横隔板将空间分为前后两部分,板中镂刻着精美的花纹,四片细叶呈十字状排列,边缘还装饰着连珠纹,线条流畅,工艺精湛。二层楼面前后装置的挡杆,框架中加入了如意云头装饰,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祥瑞之气。庑殿屋顶的正脊两端,各有一只瑞兽蹲坐,它们面向外,张大嘴巴,毛发随风飘动,周身散发着威严的气息,仿佛在守护着这座楼阁。正脊中央,一朵莲花静静绽放,复瓣座,圆苞蕊,寓意着纯洁与美好。侧旁屋顶斜出三面,上置莲花座顶,与正脊的莲花相互呼应,使得整个建筑的屋顶造型丰富多样,美轮美奂。整个建筑的屋面瓦脊、水沟分明,莲瓣瓦当高高隆起,瓣尖格外突出,瓦脊上端还加饰了大珠,在灯光的映照下,熠熠生辉。所有垂脊之上,均有卷云飘浮,仿佛将整个楼阁带入了仙境之中,脊角凌空翘起,下置卷云角枨,更增添了建筑的灵动之美。

底层四周围绕着栏杆,每面中间都留设有通道和开门,两侧对称布置,体现了对称之美。前后每侧为两栏相连,侧面每侧则一栏独立,布局规整而又不失变化。立柱和栏杆由串珠连成,柱杆间的长方框内夹着菱形连珠框,局部镂空通透,既保证了栏杆的实用性,又增添了装饰效果。柱头装饰着莲花,前衬荷叶,杆中还增饰了如意云头,将自然元素与吉祥寓意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装饰之中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瓷仓中还散布着 18 位各式人物雕像,他们姿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楼上大厅正中,摆放着高大的座椅,两旁各立着侍女,她们妙龄姣容,头梳丫髻,身着长衣,手持宫扇,静静地侍奉在旁。廊外两边各有一名女子,身姿优美,婀娜多姿,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,水袖在空中舞动,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之中。后背廊中,四名女子一排站立,专注地演奏着乐器。右边一人怀抱柳琴,手指轻轻抚弦,奏出美妙的音乐;中右一人颈挂鼓带,手拍腰鼓,节奏明快;中左一人左拢琵琶,右指弹弦,音韵悠扬;左边一人双手相持,低头吹箫,箫声婉转。侧楼各有二人站立,右侧一人横吹笛子,手指在笛孔上灵活按捺;另一人双手抱笙,指压鼓吹,配合默契。左侧一人手拿夹板,张开拍打,为音乐增添节奏;一人抱琴拨弦,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。楼下周廊的 6 人,服饰基本相同,头戴无脚幞头,身穿斜领长衫,腰系长条绦带。大门两侧栏内,各站一名侍卫,他们身姿笔挺直立,双手紧握长棒,眼神坚定,守护着这座楼阁。左右两侧各有二人,右侧二人姿势相同,身体前倾,双臂弯曲,似在抱物;左侧一人手臂交叉,长巾垂直悬挂,另一人左手垂下,右手拿着盆,仿佛在忙碌地准备着什么。这些人物雕像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场景,为这件瓷仓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。

釉彩之谜:青花与釉里红的奇妙融合

青花釉里红瓷仓之所以被誉为国宝,其独特的釉彩工艺功不可没。这件瓷仓巧妙地融合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高温釉下彩,再搭配上青白釉和铜红釉,将四种高温釉(彩)工艺集于一身,在元代瓷器中堪称独一无二。

青花,以氧化钴为呈色剂,就像是一位优雅的画家,在瓷胎上勾勒出深邃而沉静的蓝色线条,其发色稳定,受窑内气氛的影响较小,烧制的成功率相对较高。当工匠用青花料在瓷胎上精心描绘图案花纹后,再施上一层透明釉,放入 1300°C 左右的高温窑炉中烧制,那蓝色的花纹便如同从釉下自然生长出来一般,幽靓雅致,沉静安定。

而釉里红,则以氧化铜为呈色剂,宛如一位热情奔放的艺术家,为瓷器增添了一抹艳丽的红色。然而,它的烧制过程却充满了挑战,对窑内的气氛和温度极为敏感。在高温还原焰的作用下,氧化铜被还原成低价铜,从而呈现出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。但只要温度稍有偏差,就可能导致呈色不佳。温度过低,红色会发黑,失去原有的艳丽;温度过高,红色则会烧飞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这种对烧制条件的苛刻要求,使得釉里红的成品率极低,也让它显得更加珍贵。

青白釉,创始于北宋前期,其瓷器胎体洁白,釉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低于 0.99%,呈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,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。铜红釉,在元代开始被熟练运用,它以铜为着色剂,在还原气氛中烧成,那鲜艳的红色为瓷仓增添了几分华贵。

在这件青花釉里红瓷仓上,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这些釉彩。瓷仓表面以施青白釉为主,营造出一种清新素雅的基调。所有立柱和正面仓板均匀涂抹铜红釉,那鲜艳的红色立柱与青白釉相互映衬,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。栏杆、瓦当、屋脊上的装饰以及莲花,都用铜红料点缀装饰,使得这些细节之处熠熠生辉。大门的对联 “禾黍丰而仓廪实,子孙盛而福禄崇” 和背板的墓志铭,以青花料书写,字体苍劲有力,蓝色的字迹在青白釉的衬托下,显得格外醒目。仓侧的 “凌氏墓用” 和 “五谷仓所” 大字,则用釉里红书写,红色的字迹与周围的釉彩相互呼应,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。

将这四种高温釉(彩)工艺结合在一起,难度超乎想象。在烧制过程中,要同时满足青花和釉里红两种不同彩料的烧制要求,还要兼顾青白釉和铜红釉的呈色效果,这对窑工的技术和经验是极大的考验。即使在现代,用柴窑烧制青花釉里红瓷,仍然需要熟练的烧窑师傅才能掌握窑炉气氛,且难以大量生产。而在元代,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,全凭窑工的经验和眼力来控制窑温,能够烧制出这样一件集多种釉彩工艺于一身的精美瓷器,实在是令人惊叹。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,见证了元代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。

墓志揭秘:背后的人物与故事

在这件青花釉里红瓷仓的背面底层正中,以青花书写着一篇 159 字的墓志铭,采用直行楷书,共计 12 行 。这篇墓志铭宛如一把钥匙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元代的大门,让我们得以一窥墓主人凌氏的一生,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家族故事。

根据墓志铭记载,凌氏生于前至元三十年(1293 年)二月,卒于后至元四年(1338 年)五月,享年 45 岁。她系 “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” 。据《凌氏宗谱》记载,凌颖山世居景德镇,曾任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,在当时的教育界颇具声望。长芗书院位于长芗都(今属昌江区),南宋庆元三年(1197 年),由景德镇监镇季齐愈仿白鹿洞书院规制创建,在江南地区有着较大影响。元代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欧阳玄曾来此讲学,用 “圣朝无地非无教,院在长芗业已专” 的诗句盛赞长芗书院,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也对其影响予以肯定。这件青花釉里红瓷仓成为目前为止所发现最早记载有 “长芗书院” 名称的实物,对考证长芗书院、研究景德镇书院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。

凌氏长大后,嫁给了 “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男炳文”。召伯,即扬州邵伯,邵伯船闸位于今扬州市江都区西北的邵伯镇,是千里运河线上最大的船闸,也是长江入运河第一闸。召伯大使主管召伯关闸,其权势与地位不可小觑。凌氏与刘炳文婚后夫妻和睦、相敬如宾,然而,命运却对这对恩爱夫妻开了个残酷的玩笑,凌氏 45 岁时便因病去世,这给两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悲痛。

在凌氏去世后,其家人精心为她烧制了这件青花釉里红瓷仓作为随葬品,以表达对她的思念和祝福。从墓志铭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凌氏家族对她的深厚情感,以及当时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重视。“事死如事生” 是古人葬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,人们希望逝者在阴间仍能享受富贵、安逸的生活。因此,这件瓷仓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更是承载着家人对凌氏的美好祝愿,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里丰衣足食,幸福安康。

这篇墓志铭也为研究元代的社会、文化、家族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。它让我们了解到元代景德镇地区的书院文化,以及当时官宦人家的生活状况和婚姻观念。通过对凌氏家族的研究,我们可以一窥元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人际关系,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。

文化价值: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结晶

青花釉里红瓷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,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。

从制瓷工艺的角度来看,它是元代制瓷技术的杰出代表。将青花、釉里红、青白釉和铜红釉四种高温釉(彩)工艺完美融合,展现了元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创造力。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,能够成功烧制出这样一件工艺复杂的瓷器,无疑是制瓷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。它为研究元代的制瓷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,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代工匠在材料选择、配方调配、烧制工艺等方面的智慧和技巧 ,为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。

从社会民俗的角度而言,它是古代丧葬文化的生动体现。“事死如事生” 的观念在这件瓷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,它不仅是一座谷仓的模型,更是墓主人凌氏生前生活的缩影。通过瓷仓上的建筑、人物、装饰等元素,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社会的阶层结构、生活方式、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它为研究元代的社会民俗提供了一扇窗口,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,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。

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出发,它是元代江南木构建筑的珍贵写照。重檐庑殿顶楼阁式仿木结构,将元代江南建筑的特色展现得栩栩如生。从建筑的布局、结构到装饰细节,都为研究元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。通过对它的研究,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建筑的特点、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的建筑文化,为古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
从戏剧文化的角度分析,它是元代戏曲文化的独特见证。瓷仓上的 18 位人物雕像,有的在演奏乐器,有的在翩翩起舞,仿佛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。这反映了元代戏曲文化的繁荣,以及戏曲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它为研究元代的戏曲文化提供了直观的资料,让我们能够想象到那个时代戏曲表演的热闹场景,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。

青花釉里红瓷仓以其独特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股票中的配资,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。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,让我们在欣赏它的美的同时,也能深入了解元代的社会、文化和历史。它的存在,让我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。

发布于:江苏省